文科教育是培養自信心、自豪感、自主性,產生影響力、感召力、塑造力,形成民族文化自覺和奠定治理基礎的主戰場、主陣地、主渠道。日前,習近平總書記在祝賀復旦大學建校120周年的致信中,再次強調了對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要求。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也明確提出深化“新文科建設”。新文科建設不僅影響文科發展本身,更關乎高等教育全局。當下,高等文科教育需與時代同頻共振,緊密圍繞社會發展需求,加快推動高質量轉型,助力教育強國建設目標的實現,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高等文科教育轉型背景
當前,強國建設、科技發展及社會需求變化對文科的新需求,愈發凸顯了高等文科教育的戰略價值。高等文科教育轉型的出發點應回歸到“文科如何回應時代需求、服務時代發展”的根本問題上。
強國建設要求高等文科教育在文明對話中彰顯中國氣派。從國際環境來看,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全球治理赤字加重、文明沖突激化等問題日益嚴峻。高等文科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占專業種類和在校學生數的“半壁江山”,是塑造國家文化軟實力、為高質量發展輸送戰略人才的關鍵力量,其基礎性、戰略性作用愈發凸顯。在此背景下,高等文科教育肩負著從中國實踐、中國材料、中國案例中提煉原創性、標識性概念、觀點、理論,構建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和人才培養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在全球治理中貢獻中國智慧,在文明對話中彰顯中國氣派的歷史使命和現實責任。
科技革命浪潮需要高等文科教育以人文智慧引領科技向善發展。以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深刻改變著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也深刻影響著高等文科教育的發展。一方面,人工智能的迅猛發展對文科教育產生了強烈沖擊,文科領域很多重復性的低附加值勞動正在被AI替代,導致了“文科無用論”等社會認知偏差的出現,加速了文科教育扭轉“重學術輕實踐”傳統傾向的步伐。另一方面,數字技術發展引領的教育變革和創新的新浪潮,也為文科教育帶來了新的機遇。在研究層面,催生了數字人文、計算法學等新的交叉領域;在教學層面,推動文科教育更加聚焦學生核心素養培養,驅動文科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環境的系統性重構,促進文科教育轉向培養“文科+技術”復合型人才。同時,技術的飛速發展和廣泛應用存在著諸多安全和道德風險,亟須文科教育為其提供倫理規范、注入精神內核,以人文智慧引領科技向善發展。
社會需求變化需要高等文科教育更好發揮以文化人作用。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對精神文明建設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不斷豐富人民精神世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在物質文明極大豐富的今天,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強烈,對精神文明的需求更加迫切,對教育的需求從“量”的滿足轉向“質”的提升。高等文科教育具有科學性和價值性相統一的雙重屬性,是培養人文素養、傳承文化基因、滋養精神家園的重要陣地,要更好發揮其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作用,既要通過文科教育塑造人的價值觀念、精神品格,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也要滿足人民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高等文科教育轉型方向
在技術革命與社會轉型的雙重壓力下,高等文科教育還需主動擁抱交叉融合,彰顯使命內核和發展重心。
從“象牙塔”走向“社會中心”。傳統文科教育一定程度上存在“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輕能力素養”的傾向。例如,實踐教學環節薄弱,文科學生深入基層、深入社會不夠,實踐創新能力和解決社會現實問題的能力不強;一些文科課程內容陳舊,未能及時融入社會發展中的新內容、新方法,導致部分學生畢業后難以快速適應職場需求等。放眼未來,社會不僅需要具備深厚理論功底的學術型人才,更需要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實戰型人才。高等文科教育必須轉變發展方向,堅持問題導向、實踐導向,從知識傳授轉向能力素質培養,引導學生服務國家戰略、關注社會熱點、回應人民關切,培養出符合時代要求的實戰型人才,切實支撐經濟社會發展。
從“專業教育”向“人的教育”回歸。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心靈的觸碰和對靈魂的喚醒。文科教育的獨特價值,在于其突破工具理性局限,以價值理性引領教育本質的回歸,進而培養具備人文素養、創新精神、批判性思維與社會責任感的完整的人。傳統文科教育一定程度上陷入了工具理性陷阱,偏向專業培養與職業適配,弱化了對學生價值判斷能力與批判性思維的培養,文科的價值引領、意義建構等功能未得到充分重視與發揮。因此,高等文科教育迫切需要讓知識回歸啟迪智慧的本源,使專業學習成為人格養成的載體。尤其是在人工智能飛速發展的今天,唯有批判性思維、價值判斷、情感共鳴等無法被AI復制的能力,才是核心競爭力;唯有強化文科教育的價值引領與文化建構功能,才能在技術狂飆的時代筑牢人文精神的燈塔、守護好人類的精神家園。當然,這種轉型不是否定文科教育的專業價值,而是對其本質的重新錨定。文科教育的終極使命不是生產更專業的“知識搬運工”,而是培養具有健全人格和人性溫度的“大寫的人”。
從“相對獨立”轉向“跨界融合”。在學科分化與知識生產專業化的歷史進程中,傳統文科教育更多處于相對獨立的發展狀態,難以回應全球化時代復雜社會問題對復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根據智聯招聘發布的《2024年大學生就業力調研報告》,2024年人文社科類畢業生的offer獲得率僅為43.9%,這也反映出了人才培養與行業需求存在錯位,教育鏈與產業鏈、創新鏈協同不緊密的問題。要想破解困局,需推動學科交叉、產教融合、科教融匯、數智融合。既要打破學科邊界,推動文科內部、文科與其他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也要打破校際邊界,構建開放協同的育人共同體,使文科教育從封閉的校內課堂轉向開放的社會現場,實現教育供給側與行業需求側的精準對接,還要打破時空邊界,借助數字技術,使教學場景從實體課堂延伸至虛擬空間,讓學習資源突破時空限制,讓學生個性化學習和成長得以實現。
高等文科教育轉型路徑
在多重挑戰與機遇下,文科教育還需在堅守內核與擁抱變革間尋求動態平衡,真正成為推動社會進步、塑造時代精神的關鍵力量。
堅守文科教育培根鑄魂的價值內核。文科教育具有培根鑄魂、啟智潤心的價值功能,在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既要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還需超越功利化傾向,通過建設經典人文課程體系、設計社會實踐項目等,以經典浸潤與現實觀照的雙重路徑,厚植學生文化自信,涵養學生家國情懷,塑造學生精神世界,為學生成長提供精神指引,推動人文精神傳承創新和社會文明進步。
建立與國家戰略、經濟社會發展相適配的發展機制。近幾年,文科專業優化調整速度明顯加快、力度明顯加大。在高等教育學科體系中,文科涵蓋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管理學和藝術學八大學科門類,占所有學科門類的三分之二。這一龐大的占比,使其在學科專業設置與調整工作中常常成為重點關注的對象。面向未來,高等文科教育發展應將自身發展的“小邏輯”全面融入國家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大邏輯”,提高文科教育人才競爭力、科技支撐力和國際影響力。對接國家戰略需求,建立“調、停、轉、增”學科專業動態調整機制,加快文科專業布局調整,建立健全人才培養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適配機制,提高文科類專業建設與國家戰略急需、區域發展與學生全面發展的適配度。堅持“實戰為王”,聚焦解決社會現實問題,深化以能力素質為導向的教育教學關鍵要素改革,重塑面向未來的專業核心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特別是要深化實踐育人改革,搭建跨學科綜合性實踐平臺,推行項目制實習實踐訓練,創新競賽育人模式,提升文科學生的實戰力。
提高文科教育國際話語權和競爭力。在國家對外開放格局中,高等文科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核心任務,是培育既精通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知識體系,又兼具國際視野與跨文化溝通能力的人才,以此提升國際話語權和競爭力,用中國智慧助力全球治理。因此,推動產教融合、科教融匯,讓領軍企業、科研院所、政府(實務)部門等深度參與育人全過程,將行業前沿、實戰經驗引入文科專業教學,共同建設一批核心課程、核心教材,推進中國系列原創教材建設,構建以標識性概念、原創性理論為主干的教育教學知識體系尤為重要。同時,高等文科教育還需加強國際合作,推動“引進來”與“走出去”雙向互動。一方面,引入國際前沿課程、海外師資等資源,構建多元文化交融的教學環境,提升在地國際化水平;另一方面,支持學生參與國際組織實習、海外調研、跨國合作研究等,在實踐中鍛煉跨文化溝通能力與全球治理能力,并貢獻中國經驗、中國智慧,在文明交流互鑒中助力文科教育國際影響力提升。
強化人文教育與科技教育協同。人文教育與科技教育的協同有助于突破人文與技術的二元對立,以人文精神約束技術的價值導向,以數字技術激發文科教育活力,實現二者的深度互嵌與價值共生。在課程建設方面,文科教育應面向數字經濟和未來產業發展,夯實人文核心課程,增設數字素養課程,開設數字人文、科技倫理等跨學科交叉課程,培育學生科學精神和人文素質。在教學模式方面,要構建虛實結合的學習場景,開發應用文科教育大模型,并建立數據驅動的教育評價與反饋機制,助力實現大規模因材施教。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學校要通過建設跨學科教研共同體、開展工作坊培訓等方式,提高教師數智素養與跨學科能力,完善教師評價體系,激發教師主動擁抱數智技術的內生動力。在研究方面,既可以運用數字技術量化解析文科傳統議題,更要強化文科價值評判、倫理約束作用,研究解決數字技術發展的倫理性、思想性、智慧性等問題,確保技術創新始終服務于人的全面發展。
站在新的歷史方位,我們需以更具戰略性、前瞻性和創新性的奮進姿態,進一步深化新文科建設,加快推動高等文科教育高質量轉型發展,實現從“適應時代”到“引領時代”的跨越,為中華民族復興偉業注入不竭精神動力、夯實人才與智力支撐。
(作者單位:山東大學全國新文科教育研究中心)
責任編輯:李景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